文/吳冠緯 責任編輯/劉亭妤
「春節會大肆放鞭炮,連續放一個小時都不會停!」「大戶人家還會請舞龍舞獅來家中表演,讓街坊鄰居一同欣賞。」來自馬來西亞華人家庭的新聞學系鄧芯怡分享,家鄉的農曆新年頗具「年味」。
▲馬來西亞農曆年間,當地較有威望的人士會請來舞龍舞獅讓街坊鄰居欣賞此民俗技藝。 圖/鄧芯怡提供
農曆新年是華人三大節慶之一,隨著文化交融,不少亞洲國家都有慶祝農曆新年的傳統,並發展出各有特色的新春文化。「那個過年的味道一定是回到越南比較習慣!」來自越南、廣告學系的范氏玉欣說。
本次國合處《寰政電子報》採訪三位分別來自馬來西亞、越南、韓國的外籍學生,藉由他們的記憶,帶大家一窺馬、越、韓三國的新年文化。
農曆年間吃什麼?
農曆新年時,許多人最期待的就是與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聯繫感情外,餐桌上的佳餚也往往是整年最豐盛的一餐。年夜飯不僅慰勞一整年的辛苦,也希望為新的一年注入能量。
在台灣除夕圍爐時,各道年菜常常都有特別的意義。如吃魚代表年年有餘、吃菜頭代表好彩頭等。在他國,過年吃的食物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含義。范氏玉欣說,越南年菜幾乎每一道料理都要有肉,「代表一整年都能有肉吃。」此外,他們的餐桌上一定會有粽子,柱狀的南方粽(bánh tét)象徵活力;方形的北方粽(bánh chưng)則象徵地圖,藉此感謝土地。
▲越南過年期間會吃粽子,南北方形狀不同,北方為方形代表對土地的感謝,南方為柱狀象徵活力。 圖/范氏玉欣提供
有別於除夕晚上圍爐,韓國則是在初一早上吃年夜飯。廣播電視學系的陳善珍分享,韓國年夜飯一定會吃年糕湯、香煎凍明太魚片 (동태전)以及豬肉圓煎餅(동그랑땡)。「吃了年糕湯,就代表長了一歲。」吃年糕湯除了代表自我的成長,年糕的白色代表純潔、圓潤如銅錢般的外型也象徵財源滾滾。
▲來自韓國的陳善珍分享,在韓國吃年夜飯會吃年糕湯、香煎凍明太魚片 (동태전)以及豬肉圓煎餅(동그랑땡)。
圖/陳善珍提供
▲陳善珍的爸爸是台灣人,來台唸書前幾年,為了提早適應台灣文化,在過年期間來台感受年節氛圍。 圖/陳善珍提供
「一撈生意興隆、二撈學業進步、三撈⋯⋯」撈生是馬來西亞華人過年期間必做的習俗之一,盤中擺放各式食材,一家人圍著並用筷子將盤內的食材向上撈。「每一撈都會講一些吉祥話,撈得越高表示今年運勢越旺!」鄧芯怡說,撈生除了向對家人們送上祝福外,更重要的是「撈年節氣氛」,感受一家人的團圓和樂。
▲來自馬來西亞的鄧芯怡說,農曆新年在馬來西亞雖然只有華人在過,但仍能在飲食中看見不同族裔的文化,是馬來西亞農曆年的特色。 圖/鄧芯怡提供
新春擺飾學問大
農曆年間,家中擺飾也是一大學問,放什麼喜氣?放什麼能招財?都很講究。在台灣,紅色總被認為喜氣,所以會包紅包、寫紅色春聯。陳善珍卻分享,韓國雖也寫春聯,但春聯是白色的。范氏玉欣則提到,越南春聯有漢字也有越南文,但貼春聯在越南並不普遍,「很少看到像台灣一樣貼在家門口。」
除了貼春聯外,許多台灣人也會前往年貨大街,為家中添購喜氣的餅乾糖果。而越南家戶普遍在春節期間擺設鮮花,因此年貨大街樣貌和台灣不同,常見許多花販。「北方會用桃花佈置,南方則是梅花。」范氏玉欣還補充,隨著氣候差異,越南各地的佈置有所差異,但不論是桃花還是梅花,都是只開在過年期間的花。「盤中放上五種水果,每個水果代表一個字,五個字組成一句話。」這是越南春節傳統的五果盤,范氏玉欣笑著分享每年組成的句子,「大同小異,通常都是『錢要夠用、夠花』之意。」
▲來自越南的范氏玉欣分享,越南過年前在街上可以看到許多花販,家家戶戶會購入鮮花佈置家庭。 圖/范氏玉欣提供
鄧芯怡則認為,馬來西亞的年貨街比台灣的更加熱鬧,因為馬來西亞年貨街會播放賀歲音樂,逛街的時候也會更沉浸在年節氛圍。他進一步說明,賀歲歌曲過去常與生肖、團圓意象有關,近幾年則常取喜慶的諧音;每年新年期間也都會發行新的賀歲音樂,「今年也有越來越多網紅會在年節釋出自己的賀歲歌。」
壓歲錢怎麼包?如何領?
當談起過年最讓人期待的事,陳善珍、范氏玉欣都不約而同地回答是「領壓歲錢」。不過,領壓歲錢在不同國家也存在文化差異。
「在韓國領壓歲錢前,需要向長輩磕頭,而且要磕頭到地板。」陳善珍說,跟著台灣籍爸爸回台灣過年領紅包時不用磕頭,讓他有些不習慣,覺得禮儀沒有做好。
此外,在台灣,普遍的觀念是晚輩工作後便不好意思再拿紅包,更得開始包紅包給長輩,但在馬來西亞、越南,只要還沒結婚,都可以領紅包。不過,鄧芯怡補充,雖然只要見到長輩,幾乎都能拿到紅包,但紅包金額不會太高,就他的了解,台灣的紅包金額比馬來西亞高許多。他也提到,在馬來西亞晚輩也會包錢給長輩,但會稱為禮金,而非紅包。
鄧芯儀還分享馬來西亞特殊的拜年文化 「open house」,過年期間,馬來西亞華人家戶常是敞開的,親朋好友隨時都可以進來登門拜訪,即便是門關起來,到了門口一通電話通常就能登門入室。「我們常在長輩家見到不認識的家庭也同時在拜年,但也藉此認識新朋友、彼此結緣。」
更多寰政93期精彩內容:
東西交通文化大不同:坐滿的博愛座、無人滑手機的公車行、不斷誤點的火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