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沐恩 責任編輯/林天昱
你有沒有曾經好奇過,為何Priority seat(優先座)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後,成為了「博愛座」?Priority指的是「優先順序」,與中文的「博愛」意涵完全不同。前者強調的是使用的先後順序,除特定族群(如身障人士、懷孕婦女、行動不便的年長者等)應優先獲得座位外,任何有需求的人也可以使用;後者則以「博愛」兩字連結社會價值,「讓座」行為本身不只是目的,更成了在公領域彰顯自我道德的手段。
你的博愛座,是我的優先席!對於「需求」的不同想像
這或許正是相較於西方,台灣等東亞文化圈國家更容易因博愛座引起爭端的原因。在我們的文化,博愛座是與道德高度相關的符碼,「不讓座」的行為往往會遭大眾撻伐,成為眾矢之的。就讀政大廣電四的蔡瑋庭有感而發,她表明自己從來不去坐博愛座,以免受群眾審視,也能避免讓位時遭長輩拒絕的窘境。
▲蔡瑋庭在法國搭乘公車時拍下的畫面/ 蔡瑋庭提供
去年暑假,蔡瑋庭從台灣飛至法國南部艾克斯交換。根據她的觀察,「比起在台灣博愛座常常空無一人,在法國有更多人會去坐『博愛座』。」儘管如此,她提到法國公車上的博愛座空間較為寬敞,提供輪椅使用者或推嬰兒車的父母更充足的空間,「而且公車上的乘客也都很願意去幫忙他們!」
或許是源自於東西方對於「博愛座文化」解讀各異,西方國家的民眾面對Priority seat較沒有讓位的道德壓力。在英國交換半年的廣告四曹育綸說:「通常大家不太會去管那個位置是不是博愛座」,根據她的觀察,英國的Priority seat顏色與一般座位並無差別,就是位置大了些,所以更常見的狀況其實是將Priority seat讓給行李較多的人坐。
▲倫敦地鐵的博愛座/ givingnot@rocketmail.com
除了博愛座文化上的差異,東西方在交通工具上打發時間的方式也非常不一樣。蔡瑋庭發現,在台灣的大眾運輸工具上,大多數人都在滑手機,放眼望去常是低頭一片。然而,歐洲人無論在公車上或火車上,幾乎不碰手機,反而是安靜地捧著一本書閱讀,或靜靜欣賞窗外景色,再不然就是和周遭的陌生人簡單閒聊。
面對火車誤點,是守時要緊,還是泰然處之?
當然,外國的月亮並不總是比較圓。蔡瑋庭感嘆道:「相較於台灣人的準時,在歐洲通勤真的要非常隨遇而安」。她進一步說明,在歐洲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常常碰到班次延遲的狀況,而且往往不備註原因,只能自己摸摸鼻子接受。
在台灣被視作美德的「守時」觀,到了歐洲反倒像是過度緊繃,不懂放慢步調、享受生活。根據蔡瑋庭觀察,不只學生上課「遲到」是常態,就連在各個商場結帳時,店員仍舊會與客戶自在閒聊慢慢結帳,不疾不徐、從容閒適地面對長長人龍。
▲歐洲超市結帳 / WFPEUPete Kiehart
蔡瑋庭轉念一想,這就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價值觀。在歐洲交換的這半年,她試著放慢自己的步調,學習如何融入當地,感受風土民情。面對種種文化衝擊,適時調整心態,有些時候換個角度思考事情,也能有所收穫。
更多寰政93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