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蔚然 責任編輯/劉亭妤
「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是一個家庭團聚的時刻,然而有部分在外國的台灣交換生,因為經濟或個人時間安排等因素,無法回到台灣過年。他們面臨著適應新文化、語言和在海外實踐賀年習俗的挑戰,而這樣的挑戰不僅讓他們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更讓他們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過年經驗。
時間與旅費問題 成在外過年主因
「因為旅費的關係,沒有辦法再回台灣。」廣播電視學系五年級林芃希分享,111學年度在義大利杜林大學交換時,因為機票價格昂貴,因此決定留在歐洲過年。
經濟因素之外,交換學校的開學時間也是交換生在外過年的原因。108學年度赴美國斯克蘭頓大學交換的法律學系碩士班三年級謝欣耘分享,當年他與美國室友家人共渡聖誕與新年假期,而春季上課日期與農曆新年接近,便沒有返台過年。
政治學系四年級余則緯本學期(112-2)在馬德里IE商學院交換,為了趕上二月開學,一月抵達西班牙馬德里安頓生活的他,也已有了不在台灣過年的打算,「(一方面)不太可能二月回去,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體驗一下國外的過年是什麼樣子。」
異鄉實踐過年習俗 過一個不一樣的農曆新年
「心境是真的差滿多的,第一次不是和別人一起(過年),而是自己一個人。」林芃希表示,在義大利過年時,當地沒有農曆新年的慶祝活動,身邊的同學們也不一定了解華人過年文化,再加上沒帶到春聯和筆硯,讓他覺得這個年不太對味。
但林芃希轉念一想,「就算在異地,還是可以找一些過年的感覺。」他決定用食物化解獨自在異地過年的孤單,前往中式餐館吃火鍋、吃家常菜。
林芃希在義大利過年時因為思念家鄉味,故選擇到當地的中式餐館用餐。圖/林芃希提供
謝欣耘也分享,雖然與美國室友一起叫了中式料理外送,但卻少了年味、少了春聯、少了紅包,最重要的是身邊少了家人。幸好,謝欣耘的家人在吃年夜飯時與他視訊,聽到家人的聲音、看到家人的臉讓謝欣耘不再那麼想家,「雖然物理上的距離很遠,但是心裡的感覺是還好。」
對余則緯而言,農曆過年的象徵之一是「圍爐」,其意義是「團圓」,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飯。因此,余則緯約了有著類似文化的台灣學生、中國學生在除夕、初一,一起吃火鍋、吃桌菜慶祝新年。
獨自在外過年 語言、文化差異成挑戰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可以理解你。」林芃希吐苦水,不像台灣也過聖誕節等西方節日,歐洲人普遍不具農曆新年概念,對華人文化也僅略知皮毛。謝欣耘也說,和美國人一起過農曆新年時僅僅只是吃了一頓中國菜,他們並不知道貼春聯、發紅包等習俗活動,「但是我自己還是有準備紅包袋啦,就想說給他們當禮物。」
謝欣耘在美國過年時,準備了紅包給美國同學作為農曆新年禮物,圖為謝欣耘前往室友母親任教的學校發送紅包給美國小學生。
圖/謝欣耘提供
面對文化隔閡,林芃希說自己耍點小心機,刻意在Instagram限時動態發自己過年吃的鍋、做的事,讓歐洲朋友開始對華人過節文化感到好奇,開啟交流的機會。林芃希也表示,在解答疑問的同時,他也能向他們分享自己寫春聯的專長、介紹華人過年的活動。
余則緯則有感於語言能力的限制,「不是那些概念難解釋,而是用中文都很好講,但換到英文就比較難解釋。」他解釋,他所經歷的英語訓練較不著重表達能力,而英語也不是許多歐洲交換生的母語,因而容易產生溝通障礙。對此,余則緯善用圖片及翻譯工具協助,「圖片是大家都看得懂的東西。(文字)直接翻成他們的語言,讓他們可以比較理解。」
不一樣的過年體驗 讓交換生重新思考「家」是什麼
獨自在海外度過新年的經驗,也讓台灣交換生重新感受「家」的意義。
甫到西班牙的余則緯尚未在當地建立起深厚情感,卻深刻意識到,「一個人會長成什麼樣子,很大程度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對於則緯來說,這樣的連繫塑造了「歸屬感」,如同人會在社會、政治認同、性別認同中尋找歸屬,家庭正是能滿足余則緯歸屬感的存在之一,「過年的家人還是台灣的家人,有甚麼意義的話,我覺得是歸屬感吧。」
IE商學院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行體驗活動,圖為攤位上的寫春聯體驗。圖/余則緯提供
「一開始會覺得滿孤單的,但是久了之後也覺得不失為一種嘗試。」過去林芃希總認為,家人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但身在異鄉,宿舍朋友、同學也成了「家人」。林芃希有感於在外過年的經驗拓展了他對「歸屬感」的定義,「身邊有誰,那就是家人。」「心在哪,哪就是家。」
更多寰政93期精彩內容:
東西交通文化大不同:坐滿的博愛座、無人滑手機的公車行、不斷誤點的火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