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蔚然
四月四號是兒童節,兒童節不僅是讓小朋友歡慶的節日,也提醒著我們兒童權利的重要性。隨著台灣少子化現象加劇,我們更應該重新反思台灣兒童福利政策。它是如何發展至今?又有哪些值得改進的部分?在這意義非凡的四月,讓我們一同走進時光隧道,了解台灣兒福政策的發展與未來展望。
▲四月四號是兒童節,兒童節不僅是讓小朋友歡慶的節日,也提醒著我們兒童權利的重要性。
走過百年路 台灣兒福政策發展簡史
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林宜輝表示,台灣兒童福利政策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時代,然而當時的兒童福利大多以孤兒或家庭功能不全的兒童為主,「不管是清朝或日治時期,當時蠻多的兒童福利,都是在針對這一批家庭已經無力照顧的兒童。」國民政府遷台後,亦延續了日本時代的部分福利政策,因此戰後初期兒福政策仍是以此類兒童為主要對象。
直到80、90年代後,「兒童福利」的觀念才擴及到受虐兒童、身心障礙兒童等其他需要協助的群體。政大勞工研究所所長劉梅君說,台灣的民主化促進了大家對於兒童福利與權利的重視,另一方面,《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簽署亦是關鍵,讓台灣在訂定相關政策時,有能夠參考的依據,給予了實務界和學界,以及關心兒童福利的相關運動人士,一個對兒童福利的檢核標準,「用這個東西來檢視我們的兒童權利,還有兒童福利已經走到哪一步了,我覺得這是很關鍵的一塊。」最後,劉梅君亦提及社會發展趨勢也是影響兒福的契機。「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政府、學界都警覺到,鑒於生育率越來越低,每一個被生出來的孩子都應該好好被照顧跟保護。」
▲政大勞工研究所所長劉梅君認為,台灣的民主化促進了大家對於兒童福利與權利的重視。圖/劉梅君提供
借鏡外國 逐步健全台灣兒少福利保障
如今,台灣兒童福利政策已上路多年,制度面不斷朝歐美先進國家看齊,透過立法確立相關制度,並且儘管未加入聯合國,台灣仍透過立法將聯合國相關人權公約國內法化。
▲兒童節的出現是為了讓我們更重視兒童的權利,在這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們更應該重新思考台灣的兒童福利政策。
圖/wiki commons
林宜輝表示,台灣兒福相關制度與政策已和國際接軌,目前的挑戰在於執法和服務提供的過程,是否能真正讓需要幫助的個案解決他們的問題。林宜輝強調,「如果只是談一些制度、架構的話,其實台灣跟國外比不會太差。......重要的是這些制度、架構怎麼轉換,讓這些兒童感受到他們的生活品質有提升。」林宜輝說明,外國在執行兒福相關的措施,除了法規面,也注重實際上服務提供的狀況,例如兒童在過程當中的身體、心理影響與學習表現;家長的感受與狀態等等。
▲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林宜輝認為,兒童福利的關鍵在於執法或服務提供的過程,是否能真正幫助到個案。圖/林宜輝提供
劉梅君則指出,兒童福利的其中一個重要領域是幼兒照顧。台灣目前的做法是提供育兒津貼,讓個別家庭有資源完善照顧責任。但這種作法有其限制,例如無法掌握津貼是否確實用到小孩子身上,或是在家庭缺乏照護知識或能力時,金錢補貼無助於改善現況。劉梅君認為,台灣將幼兒照顧責任由家庭負責,會因為家庭能力、經濟階級不同而有落差。相反的,北歐國家的兒童由群體照護,通常是在幼兒園內,由許多專業的保育員照顧,並和其他幼兒一同成長。她邀請大家反思,兒童照護「到底是落單到個別家庭,還是在有社會網路的幼兒園,哪一種模式比較好?」
改善現況 需各方面多管齊下
提及目前台灣兒福政策的改善方向,林宜輝強調,台灣的兒童福利政策可以更廣泛地納入多元的政策利害關係人。
「我覺得要去聽工作人員的...要更謙卑的去向那些接受服務的那些家長跟兒童去學習,那我覺得他要讓不管在政策或在服務上面,讓更多社會各界、利害關係人能夠進來,然後平心靜氣地看,把這些法律、制度落實,它還可以怎麼樣可以更好。」林宜輝說。如此一來,政府在擬定相關政策時也比較能站在受助者的角度,思考他們需要的是什麼。
▲要改善現今台灣兒福政策的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的跨域合作。圖/wiki commons
劉梅君則就幼兒照顧的面向,提出改善之道。若要仿照北歐的照護模式,廣設公托是一個前進的方向。「台灣現在在托育公共化上面,其實是要有更積極的作為。」她認為,由於台灣的勞動現況,請育嬰假可能影響到職涯發展與收入,若能廣設公托,才能讓照護責任不再由個別家戶自行承擔。
最後,林宜輝認為,兒童福利的改進方向,還是有賴更多的溝通,建構「由下而上」的政策制訂流程,徒法不足以自行,唯有接受基層公務員與民眾反饋,才能共同提升相關政策的施政品質。
更多寰政94期精彩內容
政午英食堂NCCU English Diner 午餐時光開啟國際交流機會
感受神聖殿堂到觀光熱點的文化躍變,從英國經驗尋找宗教轉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