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姿芳 責任編輯/廖采潔
「我離開台灣,離開熟悉的環境,通過這一趟交換,我重新認識好幾次我自己。」李家齊來自政大歐洲語文學系西班牙文組,在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學交換即將滿一年,在這期間,陌生的人事物讓他從挫折中成長,也讓他發現自己的潛能。這趟旅程一波三折,卻猶如一面能穿透自我的鏡子,照亮真實的他,讓他更看清楚正反兩面的自己。
課本上學到的跟真實生活不一樣! 李家齊適應文化差異
李家齊在台灣時,便考過DELE西文檢定B2等級,當時他懷抱滿滿自信心到西班牙交換,他告訴自己,「我一定能跟這裡的人打成一片,好好生活!」然而現實生活中,他發現當地人說話的用法跟過去學的西班牙語非常不同,「一開始覺得我很像文盲,遇到這個落差蠻挫的。」
原先他對自己的適應力也有極強的信心,但西班牙慢悠悠的生活步調,讓他即使花一年也無法完全適應。他在台灣常常追趕時間,妥善安排所有該做的事,「來這邊好像突然失去生活重心,完全不知道我今天醒來要幹嘛,就覺得天啊!好浪費時間哦!」西班牙大眾運輸工具如火車、捷運時常延誤,當地人習以為常,鐵路局也不會因此發聲明,「我就想說怎麼可以當作正常呢!在台灣早就上新聞、被罵爆了吧!」
李家齊認為自己待八、九個月,已漸漸習慣,但實際上他的內心還不能接受 ,「在火車或捷運上延誤我已經無感了,就是習慣,但我內心告訴自己不能習慣,這叫不正常。」 當人對生活中一些不正常的事情無感,代表被潛移默化影響,跟其他人一模一樣,「我不會覺得這是個問題,但會覺得這樣不太好 ,如果整個社會都這樣,那就不會有人提出問題啊!」
▲李家齊認為主動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是很重要的事,與陌生人談話,同時也認識自己。圖/李家齊提供
在他的觀察下,西班牙人普遍崇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以私人利益為優先,喜歡到酒吧、派對狂歡,李家齊認為這些特質一體兩面,例如坦率表達自己想法,不顧及他人面子,可能會傷害人,但跟說話迂迴、常隱藏真實想法的台灣人相比,較沒心機,「好處是不用害怕他們在背後捅你一刀,壞處是有時聽了讓人覺得不舒服,這不是絕對的好跟壞。」
跨文化交流 李家齊用西班牙文介紹台灣
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有許多語言交換活動,酒吧裡每個人胸口貼著國旗,代表自己擅長的語言和想學習的語言,「我就把美國國旗、西班牙國旗貼在胸口,環顧四周,看有沒有人跟我貼一樣的國旗。」李家齊在活動上主動找人聊天,認識許多外國朋友,練習說各國語言,他認為活動就是在為未來當翻譯做練習。
▲透過語言交換活動,李家齊發現自己善於與他人溝通的潛能。圖/李家齊提供
「我自己很喜歡用西班牙文跟西班牙人介紹台灣 。」他在活動認識不少對台灣有興趣的西班牙朋友,聊天話題從台灣政治、台積電晶片到珍珠奶茶,台灣對他們而言很陌生,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台灣位在哪裡,「我就盡我所能用我的腦袋介紹台灣,對我來說也很難得,在台灣很少有機會用外語介紹台灣。」
西班牙交換生活中的挑戰與體悟
經歷快一年的交換生活,李家齊覺得心態準備很重要,首先是保持開放與包容的心面對文化差異。剛到西班牙時,他因現實與內心預想狀況的落差感掙扎持續半個月,舉例來說,他原先認為西班牙人很熱情,卻發現有些人很冷漠,對他們而言,自己只是會講西班牙語的人,「我身為離西班牙幾萬公里的外國人,還用西班牙語講話,他們不知道為了在這邊講話,我花多少努力。」當人嘗試接受文化差異,便會減少衝擊感,吃到不喜歡的食物,轉念一想,這是當地特色,有時只是習慣不同,學習尊重不同文化是必要的。
第二是主動爭取機會,無論是社交或課程,嘗試去做任何事,便能改變台灣人在西班牙難認識外國人朋友的既定框架。「出國會發現,在陌生環境,不主動不太有人去找你、管你,只要你肯試,會比待在那邊等,還要有可能去拿到那個機會。」
「我把這趟交換當作認識自己的一趟旅程,不只認識自己,也認識這個世界。」一方面他發現自己語言能力、適應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挖掘個人社交潛力,對他來說任何體驗、感覺都是學習。
▲李家齊到西班牙初期創建Instagram帳號「hugooo_to_spain」,分享自己的交換日記、旅遊心得。圖/李家齊提供
交換汲取研究養分 蒙特婁學生Léa Charette 的台灣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