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職員工 > 「國際發展與服務」工作坊 以跨國合作實踐地方創生之大學責任

「國際發展與服務」工作坊 以跨國合作實踐地方創生之大學責任
2021/10/07

 

政大國合處於917日舉辦「國際發展與服務」線上工作坊,此為本校「全球高教聯盟‧培育世界新公民」系列工作坊的第二場,由民族學系系主任官大偉教授擔任召集人,廣邀日本、泰國、美國、紐西蘭、斐濟與臺灣的學者共襄盛舉,核心議題為東南亞與南太平洋地區大學的多邊交流與社區服務。

此次工作坊聚焦三個專題,由郭明政校長揭開序幕。郭校長於開場致詞中提及,教育部明訂「地方創生」為大學之要務,透過此次工作坊,政大期能與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各國大學深入交流,藉此實現地方創生的目標。

 

                                           

(「國際發展與服務」工作坊會後的留影)

首場討論以臺灣與東南亞為例,邀請學者分享大學參與地方社區再造的經驗,探討如何充實研究能量與人力資源以參與社區發展計畫。官教授表示,「學術研究是大學的一大要務,而實踐社會責任亦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要思考如何透過更進一步的跨文化交流,拓展學生的視野。」

官教授在會中提到政大已發展數年的樂酷(Lokah)計畫。該計畫支持桃園市復興區的豆類農作,並為大溪區低收入家庭的兒童供應午餐。他也談到自己的課程將學生帶到海外學習的經驗:自 2019 年起,課程的田野都選在泰國清邁,學生走入當地社區,瞭解傳統編織技術邁向國際的歷程。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Saifon Su-Indramedh教授也談到該校「社區創生」的經驗。她指出,學生與社區居民合作生產的永續性產品不僅成功上市,也提升了居民的英語程度,有利於當地觀光產業之發展。此外,Su-Indramedh教授認為法政大學的學生到政大交換的計畫非常成功,政大的學生未來將也有類似的機會交換到泰國。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Nonaka Yo教授則分享了她與學生在印尼實地考察的經驗。他們走訪印尼雅加達與望加錫等地,參觀了伊斯蘭寄宿學校,並與當地穆斯林社群交流。回到日本後,師生們更參加了每月由東京當地清真寺所規劃的食物募捐活動。Nonaka教授表示,學生藉由課程,不僅更認識伊斯蘭教,也對日本穆斯林族群所面臨的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場專題討論太平洋諸島國的案例,著重於去殖民化與當地政權等議題。受邀學者分別來自夏威夷、紐西蘭與斐濟,分享在大學體系中所遭受的種族、語言等歧視,進而如何成功抗爭的經驗。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的Noelani Goodyear-Kaʻōpua 教授分享了該校的領袖培訓計畫,輔導學生克服在殖民體系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並提升夏威夷族(Kānaka)的身分認同。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Margaret Mutu教授接著指出,紐西蘭大學現行體制仍不脫歐洲中心主義。她指出:「毛利族的知識與研究應被視為國家的重要知識庫,且要有豐富資源支撐其文化保存、發展及強化」。Mutu教授早在2015年即以「對原住民族權益和學術研究的持續貢獻」而獲頒紐西蘭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的普‧阿羅努伊 (Pou Aronui)大獎,她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毛利族權益和憲政轉型研究,促進毛利族的能量與影響力。

斐濟南太平洋大學的Morgan Tuimaleali'ifano教授則提及:「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太一樣,需面對的是如何因應經濟、社會和發展的需求。」他指出,區域型大學因為經費的關係,與政府,甚至外國政府關係密切,也因為如此,南太平洋大學的創校目標,便是希望該校發展成為自主的、區域的,以及具非傳統性格的大學。Tuimaleali'ifano教授也補充:「除了英語以外,各國也推廣族語,但有些南太平洋島國的族語不下數十種,甚至上百種,各族語孰前孰後,即是癥結所在。」

終場討論聚焦於跨國合作網絡之開展,由與會教授討論未來會議和知識分享的可能性。政大社科院院長楊婉瑩教授指出,在全球疫情之下,學者能以線上工作坊的機會持續分享理念與知識,彌足珍貴。官教授更樂觀看待未來合作與連結的可能性,表示儘管仍有問題需克服,但只要一步一腳印,便能累積推動交流的能量,設立跨領域課程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時,官教授也指出,團隊合作有其益處,例如大學之間的多邊合作,有利於確保經費支持,促進未來計畫的實現。

透過國合處此次舉辦的線上工作坊,政大在在展現出成為東南亞和太平洋跨國發展合作平台的決心。政大將於今年持續舉辦另外四場工作坊,以此為基礎,預計於明年(2022)五月,假校內舉辦「全球高教聯盟.培育世界新公民」國際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