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沐恩 責任編輯/林天昱
當提起馬來西亞,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首都吉隆坡。然而,在深入了解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後,便會發現許多鮮為人知、充滿魅力的小城市。其中,位於柔佛州的古來(Kulai)便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所在。
以洪災帶來的烏龜為名?關於「古來」城的那些事
目前就讀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班一年級的黃嘉恆,五年前在疫情正處高峰時來台唸書。來自馬來西亞古來的他說,古來地處星馬交界處,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自19世紀中期以來,古來便是柔佛州的重要商業和交通樞紐,曾是當地的貿易中心,尤其在橡膠、木材貿易有著長久歷史。據古來官方網站紀載,古來這個名字,最早可追溯到來此地開墾的華人移民社群,他們將本地取名為「龜來」,用以紀念開荒此地時,因洪患而出現的數十條大烏龜,隨後由於筆畫繁雜、撰寫不便,而演變為近似音的「古來」。這些拓荒者主要來自中國南部的客家地區,因此這個地方不僅有寧靜的鄉村景致和歷史悠久的眷村,還有著濃厚的客家文化。
▲黃嘉恆與馬來西亞雙峰塔的合照。/黃嘉恆 提供。
作為客家後裔,黃嘉恆深受家鄉文化的影響,他從小聽著各種方言長大,母親是客家人,父親是廣東人,這樣的語言背景讓他從小就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擁有比常人更開闊的視野與胸襟。
除了純樸的環境與客家文化,古來的美食亦深受周邊地區居民的喜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肉骨茶和擂茶。前者是一道以豬骨為主料,加入多種藥材燉煮的湯品,滋補又美味,展現食補的智慧;而後者則是用各種茶葉和香料混和製成的飲品,味道獨特,令人難忘。
其他美食如沙河粉、海南雞飯、福建蝦麵、椰漿飯也都是各地美食饕客的必吃清單。這些傳統美食不僅反映了古來的多元文化,也見證了這座小城與周邊地區的深厚連結。
▲黃嘉恆在家鄉拍下的照片,圖為當地某處壁畫景點。/黃嘉恆 提供。
文學啟蒙,引領他跨海來台攻讀中文
在馬來西亞,學校類型多樣,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由政府經營,主要使用馬來語,學費低廉的「政府學校」;以英語為教學語言,提供國際課程如英國IGCSE(普通教育證書)或美國AP(大學先修課程),學費較高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以及以中文為主,注重華人文化,學生需通過考試進入的獨中(華人學校)。
由於出生於華人家庭,黃嘉恆在經歷特定的入學考試後,進入了馬來西亞知名的獨中——寬柔中學(Kuan Yew High School)就讀。該校秉承著華人教育的理念,主要以中文為教學語言,並強調學生的品德與文化傳承。儘管黃嘉恆在中學時期選擇了餐飲科作為專業,他仍需學習其他基礎的文科和理科科目。
在這段學習過程中,黃嘉恆逐漸發現了自己對文學的深厚興趣。隨著對文學熱情的增長,他決定進一步追求中文學位。考慮到台灣的教育環境較為自由開放,黃嘉恆最終選擇來台灣深造,期望在這裡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並深耕中文學科。
「馬來西亞其實不特別看重學歷,或認為選擇職科就讀,就是不會讀書的人。」黃嘉恆觀察發現,台灣人似乎非常在乎學歷,認為學歷對職業發展和社會地位有重要影響,對於升學的期待尤其明確。黃嘉恆分享,馬來西亞對學歷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社會普遍不會過分關注學生未來的職業方向,更注重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來台生活,未曾設想的文化衝擊
雖然黃嘉恆在馬來西亞的學習和生活中已經習慣了多語言環境,從小最精熟的語言也是中文,但台灣的繁體字和用語差異,仍然讓他花了些時間適應。由於黃嘉恆在馬來西亞使用的是簡體字,因此一開始他在台灣學習的時候,常因字形不同而感到困惑。除此之外,黃嘉恆發現兩地在交流表達意見時,也有不同風格。「台灣人相對於馬來西亞人來說,語言表達更為委婉。」某一次,他邀請友人去吃飯,對方回應:「先不要」,他隔了一陣子再行確認一次,對方才指明話語中的真意:「『先不要』的意思就是不要。」黃嘉恆認為,在馬來西亞這樣的表達方式比較少見,大家往往會傾向於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會在回答時使用類似「先」等婉轉詞彙。
▲黃嘉恆來台灣時去蘭嶼打工換宿。/黃嘉恆 提供。
結語:異鄉生活的學習與成長
黃嘉恆剛來台灣時正好遇上疫情,讓生活變得更加艱辛。由於無法返鄉,他只好與其他沒有回鄉的僑生朋友共度異國時光。這段難以歸鄉的經歷不僅讓他更加珍惜與家人、朋友的聯繫,也使他對台灣這片土地有更深的了解。他開始習慣台灣的食物口味,儘管一開始覺得台灣食物味道清淡,與家鄉的食物相比有很大差異,但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接受、欣賞不同的風味,並與朋友們一起探討台灣的飲食文化。
這段在異鄉求學的經歷,不僅讓黃嘉恆重新定義了「家」的概念,也讓他發現,文化的差異不過是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在台灣的日子,他學會如何在環境變化中尋找內心的自在安定;如何從生活中每一處細微的不同,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也許,這正是異國生活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旅人不斷與自己對話,最終在廣袤、多元的世界中,找到獨屬於自己的位置。
▲黃嘉恆去台東旅行時拍下的照片。/黃嘉恆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