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蔚然 責任編輯/劉亭妤
「在印尼,我可以吃所有我喜歡的食物;但在台灣,我得克制享用美食。」柯書庭是印尼穆斯林,來到國立政治大學攻讀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在政大,不少國際生像柯書庭一樣,有著與台灣不同的飲食習慣,在吃或不吃之間,適應在台生活。
飲食文化與習慣 各不相同
▲柯書庭在不確定餐廳是否符合清真認證時,有時會自行煮食。此為其自行烹煮的印尼傳統料理「nasi pecel」(蔬菜拌飯)
圖/柯書庭提供
穆斯林不只是不吃豬肉、不喝酒,柯書庭解釋,伊斯蘭教法(fiqih)中也確立的食品類型和加工方式,這便是「清真飲食」。例如海鮮都是清真的,而牲畜肉品則是必須使用鋒利的刀刃宰殺,使牠們免受折磨、迅速死亡,更重要的是,屠宰前需要為牠們念誦禱告,因為伊斯蘭教的原則是萬事萬物都受到拉馬坦.利爾.阿拉明(Ramatan Lil Alamin,意指「為全人類和環境提供恩典」)的祝福。
「我生活的地方是印度中北部地區,在這個地區是不可能吃到牛肉的。」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的韋克信奉印度教,平時以雞肉與素食料理為主。韋克表示,印度教徒大多是素食者,而葷食者則傾向食用雞肉、羊肉、山羊肉和魚,因為牛肉在多數地區是被禁止的,而豬肉在印度也不常見。
商學院交換生倪全聖是印度的素食者,是攝取乳製品但不吃肉、蛋、海鮮的奶素者。即使年幼時曾嘗試肉品,但吃肉讓他感到罪惡,因此改採植物性飲食,「吃(動物的)肉就像我在吃某個人的肉一樣,我不喜歡。」
作客他鄉 如何處理飲食需求成挑戰
身處在與原鄉環境不同的文化圈,如何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食物,也成為這些學生在台灣生活的挑戰。
「這裡(台灣)很難找到清真食物,如果我想在外面吃飯,我會選擇素食。」柯書庭分享,第一次到台灣時曾因難以找到清真食物而感到震驚與難過。奶素者倪全聖也表示,初到台灣,要找到素食是很不方便的;即使在台三個月後,已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素食地圖,但在深夜找素食仍不容易。
▲倪全聖因奶素飲食習慣,不吃葷食及蛋類。此為其自行準備的素食午餐。(圖/倪全聖提供)
儘管如此,倪全聖仍可以在台灣超市購買許多素食者可食用的食品,再自行調理、烹煮;柯書庭則是在穆斯林商店採買擁有清真認證的雞肉與牛肉,在遵守宗教規範下安心享用肉類食材,「我通常從一家叫做『Tinha(台灣–印尼清真)』的商店訂購。」
此外,台灣人對於各種特殊飲食需求的尊重,也讓這些國際生感到相當暖心。柯書庭分享,他曾在參加女兒學校的校外教學時,遇到主辦單位額外替他和女兒訂購素食便當,「那是一次愉快的經驗,我當時很感動。」與台灣朋友們一同用餐時,他的飲食習慣也能被重視,共食海鮮料理或各自點餐。韋克則表示,雖然在台灣「不吃牛」仍有眾多雞肉、素食料理可供選擇,但偶爾也需要和其他人解釋他的印度教飲食習慣,而大家都能很快理解。
飲食不只為口腹之慾 更反映個人信念
英文諺語:「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食物不僅滿足個人生理需求,也是藉此展現生活態度。
「為什麼這(不吃牛)會是禁忌?沒有必要如此,這是我選擇的。」韋克解釋,同樣信奉印度教,印度東部、南部地區並不嚴格禁止食用牛肉;而他喜歡遵守他的宗教教義,因為這使他成為一個善良、熱情的人。柯書庭則提到,他不認為清真飲食是一種「規範」,而是一種在教義下實踐的生活方式,「吃清真食物已經成為我們穆斯林的習慣。」柯書庭解釋,他們從小學開始接受宗教教育,學習如何成為穆斯林;不只奉行清真飲食,穿著也遵照教義,遮掩臉及手部以外的部位。
▲韋克在外用餐時,僅食用素食或雞肉料理。圖為韋克(右二)與朋友一同在印度餐廳用餐。圖/韋克提供
「對於我的生活方式,我是有意識的。」倪全聖不想為了取得肉品而宰殺動物,同樣的,他也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減少使用動物製品,即使有時仍無法避免使用動物皮革夾克、皮帶、鞋子,或是含有動物成分的護膚產品,「在現代世界中生活存在著挑戰,但我確實努力減少使用動物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