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沐恩 責任編輯/張愷丰
台灣以「車本主義」建構交通系統與道路規劃,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指出,台灣的交通計畫長期以來都沒有將「行人」擺在優先考量,交通與運輸等相關學者專家關心的焦點永遠是車輛,不論是道路設計、專業認知、交通規則等皆對行人極度不友善,難怪遭外媒稱作是「行人地獄」。
「在台北其實只有大馬路周邊比較常會設置人行道,小巷弄就比較不會有。」曾至法國巴黎政治學院交換一學年、外交系(已畢業)的潘正陽說道。他認為相比於台北,「法國真的對行人比較友善,巴黎幾乎各個地方都有設置人行道。」因此,潘正陽在交換期間時常以「步行」通勤,過程中也感覺十分安心和舒適。除了潘正陽本人,他說許多交換生即便是三十分鐘的步行距離,仍會選擇走路前往。一方面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另一方面也較無安全疑慮。
▲巴黎巷弄,即便是狹窄的巷弄兩側仍設有人行道。/潘正陽提供。
除了步行以外,潘正陽提到,自己在法國幾乎天天都會搭地鐵,因為巴黎地鐵的覆蓋面積十分密集,基本上出了地鐵站在「步行五分鐘」之內,都能到達目的地。正因如此,相較於台灣,巴黎的車流量明顯少。根據相關報導[1] ,巴黎市區地鐵跟公車之密集,讓高達七成以上的市民,願意選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作為移動方式;而市民擁有自用車的比例,只有三成。
▲巴黎街景,大馬路兩側為人行道。/潘正陽提供。
法國對於「行人」的重視不僅落實於無所不在的人行道與量能充足的大眾運輸等「硬體設備」上,更貫徹於法國人對於「行人路權」的深刻認知。潘正陽回憶道:「坦白說,我剛回台灣的時候,還需要稍微適應一下『台灣的汽機車駕駛是不太會禮讓行人』這件事情,」他接著補充,「這是因為在法國,只要駕駛看見有行人,就算是沒有交通號誌的地方,無論車速再快他們都會停下來。」
「有趣的是,待在法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天,是在通往巴黎市區時,發現所有的汽機車都被警察攔下來!」潘正陽事後才知道這是巴黎一年一度的「無車日」(car-free day)。
事實上,「國際無車日」起源於1970年代,當時面對日益飆漲的石油價格,為降低石油耗損而推出「無車日」的概念。到了90年代後期,由於汽車在歐洲的城市過分普及,使空氣、噪音與交通壅塞等問題日益嚴重,歐盟於是在2000年將「無車日」納入環境政策中。2015年起,巴黎市長安妮.伊達戈(Anne Hidalgo)著手規劃「無車日」活動,參與者在早上11點至傍晚18點這個區間,只能透過開車以外的方式進入活動區域,如步行、慢跑或是騎自行車等,若違反禁令將會面臨135歐元的罰款。隨著活動的擴大,參與人士從環保團體、學生團體、NGO組織到藝文人士皆會共襄盛舉,歡慶「無車日」,支持「無車巴黎」(car-free Paris)的理念。
潘正陽認為,如果台灣也想朝著「人本主義」的城市規劃方向邁進,不妨參考國外盛行的「無車日」概念。不僅可以讓民眾看見「當城市街道不再被汽車主宰時,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潘正陽說:「當我們知道沒有車子會是什麼情況後,或許可以反過來思考這些『不便』,是不是因為我們既有的『大眾交通運輸』的量能仍舊不足。」
▲波爾多的輕軌,法國其他城市的市區大眾運輸幾乎都是以輕軌為主,這些輕軌很常會設置在接近徒步區或是在徒步區之中。
/潘正陽提供。
總結來說,巴黎「人本主義」的道路規劃與大眾運輸,以及其向私人車輛宣戰的「無車日」,著實能成為台灣一面良好的借鏡,進一步思考在城市建設與道路規劃時,該如何將行人的權益與感受考慮進去,創造出更少汙染、更友善行人的智慧城市。
[1] CHENEsther. (2017年11月28日). 把浪漫還給巴黎,「無車日」已成趨勢:花都生活不只要效率,更要品質. 擷取自 換日線: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