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聖芝 責任編輯/廖采潔
就讀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四年級的陳鋅,從高中時在蒐集升學資料時便得知政治大學提供許多交換機會,她看中了政大豐富的交換名額,在入學時便將交換計畫安排進大學四年中。處在邁向下一個求學階段的陳鋅,尚未對自身出路有明確的規劃,但她了解到東南亞地區的崛起與發展,並考量到越南文的應用需求會隨著東南亞市場的成長而更受重視,因此她進入到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依照原有的計畫,在四年級時申請了校內的「東協十國獎學金」,並得到了河內國家外語大學的交換機會。
▲陳鋅與同學合照/陳鋅提供
在數位經濟發展快速的越南,當地不僅提供便利的線下消費體驗,數位服務也相當豐富多元,如叫車、美食外送等電子商務。在交換期間,陳鋅也下載了數個app,如叫車平台Grab與美食外送BAEMIN,體驗越南當地的數位服務。
體驗越南多元的數位服務
在台灣,我們熟悉用Uber、Line Taxi叫車 ,使用Ubereats、Foodpanda外送餐點與生鮮雜貨,而在越南,當地的數位服務自成生態。席捲東南亞地區的共享叫車服務,是來自馬來西亞的Grab,其業務範圍遍及大半個東南亞,且累積數億次的搭乘次數,可說是越南版的Uber。此外,除了在台灣所熟悉的汽車計程車,Grab的軟體頁面也提供機車計程車的選項,給予造訪城市的訪客們有別以往的搭乘體驗。
▲陳鋅與計程車司機合照/陳鋅提供
台灣人熟悉的Ubereats與Foodpanda在越南也不是主流,越南的美食外送服務發展的相當興盛,光是列舉出曾經使用過的美食外送app,陳鋅就說出了四五個平台的名字,而Grab Food和BAEMIN是她在當地最常使用的外送軟體,同時也是越南當地人愛用的外送服務。
除了叫車與外送平台有地域性的差異,為方便在海外提款與刷卡付帳,陳鋅開通了台新銀行Richart 的「綠狗卡」。不過,有一次她正要提款時,她的綠狗卡卻被ATM吃進了機台。按著ATM旁附上的電話服務專線,陳鋅打了過去,不過電話另一頭極快的語速讓她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我就去找警衛幫我跟他溝通。」
警衛告訴她,必須到當地的駐點銀行處理機台吃卡的問題,然而當陳鋅抵達銀行後,銀行的營業時間已經結束,她只能隔天再來。當她再次來到銀行,卻發現吃卡的ATM屬於另一家銀行所管理,銀行人員提供給她一組號碼,請她至擁有管理權限的銀行辦理,「結果銀行人員好像跟我講錯號碼,我過去另一家銀行後才發現不是正確的那一家銀行。」來回的溝通與車程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對於身處異國的陳鋅來說,是深刻且難忘的記憶。
▲陳鋅與室友一同出遊/陳鋅提供
在異國的初次體驗:宿舍生活
在台灣時,陳鋅通勤了三年,缺少宿舍的居住經驗讓她在交換時選擇多人房的房型。來自日本、保加利亞與俄羅斯的交換生成為她的室友,也成為她最常一起出去遊玩或是用餐的夥伴。在體驗了宿舍生活後,陳鋅發現雖然住在宿舍可以時時刻刻與朋友相處,但卻缺少個人的隱私與個人空間,「在宿舍真的要用盡全力才能專心讀書,而且我的兩位室友會在陽台抽菸,一開始也會很討厭飄進來的菸味、覺得很嗆,但後來好像就習慣了。」
▲河內國家外語大學宿舍內部/陳鋅提供
除了感受到與三位室友共處一室的生活差異,河內外語大學的宿舍也設有門禁,大約晚上十一點,鐵門就會被關上,「不過都沒有人在管那個門禁,我們出去玩一定都會超過時間,大家都會爬鐵門進去。」陳鋅繼續補充,「而且那個鐵門其實滿好爬的。」
▲河內國家外語大學校園一景/陳鋅提供
回顧海外生活的經歷 茁壯內在與擴大未來選擇
在交換的一個學期中,陳鋅修了兩門翻譯課,分別是口頭與書面的中越文翻譯課。「我是跟中文系大三的同學一起上課,跟他們上課的時候就覺得,哇!他們的中文能力也太好了。」在口頭翻譯課堂上,老師會撥放音檔並請同學即席翻譯一段中文或越文,「然後我就被他們的能力嚇到,因為他們被點到後真的翻譯得出來。」
陳鋅也修習了一門東南亞文化概論,雖然講師以英文作為教學語言,她在政大時也有修習過相關的課程,但由越南當地人的觀點與角度來詮釋東南亞,重新建構她對東南亞社會與文化的認知。
▲和課堂同學的合照/陳鋅提供
結束一學期後的交換,「我覺得最大的影響與收穫,就是感覺內心變強大了。」從台灣到越南,離開原有的交友與生活圈,來到陌生的環境中並同時面對文化、飲食、人際圈的變化,在這段海外生活的經驗中,陳鋅發現自己的能力原來比想像中還能應付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有時候會很難調整心態,但也只能一直說服自己可以的,還有相信自己!」
▲陳鋅與室友一同出遊/陳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