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書安 責任編輯/廖采潔
為了推廣、引入「循環經濟」的理念,政大學生會永續部於6月16日舉辦了「免廢/費市集」,讓同學們可以捐贈或交換不需要的二手物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藉由配合政大鐵觀音節,活動吸引了更多大學生、更多元的物品進入市集當中。
替二手物品找新家 免廢市集提倡循環經濟
「免廢/費市集」(下稱免廢市集)最早由政大Green24永續社所發起,旨在將二手物品免「費」捐出,同時避免「廢」棄,實現物盡其用的永續意義。免廢市集後來陸續與學生會權益部、永續部合作舉辦,也在今年六月受邀於鐵觀音節的市集上設置攤位。
「你不要的東西可能成為別人的寶物。」現任政大學生會永續部部長的鄭中誠表示,希望透過舉辦免廢市集,帶給政大校園和學生「循環」、「物盡其用」的概念。因此,當身邊有不需要的東西時,不要急著丟掉,可以試著利用二手市集平台,替舊物找到新主人;相對地,如果想要新東西時不一定要買全新的,也許在二手市場上便能找到所需。
▲在免廢市集中,只要看到有需要的東西,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拿走。/陳書安攝
現任政大學生會永續部部員兼政大Green24永續社幹部的簡慈萱進一步說明這套「循環經濟」的概念。循環經濟是一種效法大自然循環生態的思維,不同於傳統意義上「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線性模式,而是採用「製造—使用—循環」的模式,將資源再回收、重新設計,並再次投入市場以降低廢棄物的數量。而這也正是免廢市集希望傳遞的「循環經濟」理念。
更多學生加入廢物交換活動 二手物品出現多元化趨勢
免廢市集今年邁入第三屆,參與的學生數和物品交換率都有明顯提升,同時物品的種類也更加多元。
▲免廢市集中的物品種類不限,凡是不需要的二手雜物都可以拿來擺攤。/陳書安攝
「過往來說,我們觀察到很多攤主要拿很多東西回去,但第三屆活動最後,除了幾個攤主外,很多攤主的東西都是被拿光的,最後大概剩下一個小行李箱的量。」根據鄭中誠的觀察,當天活動現場的二手物品少了將近一半的量。相較以往,不僅參與的學生人數變多,二手物藉由這次市集找到新主人的比例也有提高。
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也是提供二手物品的一大來源。「我是從社團(政大Green24永續社)得知這項活動,而且剛好要畢業了,所以就將家裡不需要的東西整理出來,看看有沒有人需要。」作為參與鐵觀音節免廢市集的攤主之一,政大統計系四年級的梁同學分享她參與這次免廢市集活動的原因。
免廢市集的二手物品種類也變得更多元。「前兩屆的免廢市集中,二手物品的種類多半限縮在不需要的衣服、褲子、書、專輯、小飾品等,但在今年開始出現桌遊、背面會發光的化妝鏡、圍巾等的特殊小物。」簡慈萱進一步指出,隨著更多類型的廢棄物進入到市集中,不僅替這項活動增添趣味和多元性,也吸引到許多路過的師生、校外人士參與其中。
▲免廢市集的活動對象不限校內外人士,皆能來參與捐贈或尋找心儀的二手物品。/陳書安攝
迎接退宿季 二手市集結合鐵觀音節舉辦
「對於學生會來說,困難和目標當然是希望越多人參與、擺攤和參觀越好。」根據鄭中誠的觀察,目前免廢市集的舉辦時間大約落在三月到四月間,許多政大學生雖然住在學校宿舍,但剛開學時不會從家裡帶來太多雜物,因此能送出的東西不多,進而導致市集參與度和誘因不高。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抓緊學生有雜物釋出的時間。」鄭中誠表示,由於今年鐵觀音節的活動日期恰逢政大學生退宿之際,學生會永續部決定與鐵觀音節合作,讓同學們在退宿整理雜物時,順便整理出不要的東西拿來市集做交換。
▲只要提供五件物品以上的攤主,即可獲得面額 150 元的鐵觀音市集優惠券。/陳書安攝
另一方面,政大大學責任辦公室地方創生計畫專案經理汪文豪表示,他們邀請免廢市集加入鐵觀音節,是希望將訴求對象擴大到整個文山區居民,也希望擴大永續的議題範圍,提倡食農教育、社區走讀和免廢市集等活動的理念。他也期待透過這次活動,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以及第十二項。[1]其中免費市集的活動理念與第十二項目標「責任消費與生產」相呼應。
[1] 第二項目標為「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永續農業。」第三項目標為「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人群的福祉。」第四項目標為「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第十二項目標則是「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