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天昱 責任編輯/廖采潔
觀察當今的消費社會,人們對 於新鮮事物的追求似乎永無止境,「快時尚」、「潮流文化」蔚為風潮;然而這種過度消費的行為卻同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購買二手用品不僅有助於節省金錢、延續產品的使用壽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更有助於推動社會的永續發展。
本文將介紹美國與芬蘭交易二手用品的方法,分享交換學生在選購二手用品時的心得感想,以及交換學生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興趣,讓二手物交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買賣契約,更能透過一次次的轉手,從中體會到價值。
小鎮「尋寶」記 佛羅里達二手市集的魅力
在美國,二手物交易熱絡,從車庫拍賣到網拍,利用二手市場購買物美價廉的好貨是美國人熟悉的日常;同樣,跳蚤市集也是在地人交易二手用品的好去處。來到美國交換的陳翊萱介紹該校附近有一個的二手市集:佛羅里達跳蚤市場。
佛羅里達跳蚤市場起源於當地一對夫妻經營的二手物店鋪,為了促進在地的二手物交易與經濟發展,夫妻隨後於2018年啟動跳蚤市場計畫,每個月固定在小鎮舉辦一次,偶爾也會在奧蘭多舉辦,距今已邁入第六個年頭。佛羅里達跳蚤市場由註冊的個人商家組成,商品種類各異,有復古服飾、小飾品、球鞋、唱片等等,端看賣家的個人收藏。現場商品種類繁多,也會有其他提供食物飲料的攤位、餐車參加,儼然成為一場屬於二手物的嘉年華會。
▲陳翊萱的美國交換生活。/陳翊萱 提供
「我在市集裡買了各式各樣的手工耳環,也買了不少衣服。」陳翊萱分享自己的購物經驗,「特別是學校的紀念品,比起學校的高昂價格,在這裡也可能撿到便宜。」與她一同前往市集的朋友,便購入一件保存狀況十分良好的紀念T恤。而她自己也購入不少喜愛的耳環飾品,為自己在異國的生活留下趣味的紀念。
▲在佛羅里達跳蚤市場買到喜歡的手工耳環。/ 陳翊萱 提供
從二手看見芬蘭對公益與永續的堅持
就讀政治大學企管系的林家佑,在去年的夏秋之際前往丹麥哥本哈根管理學院交換。在交換課餘期間,林家佑前往歐洲各國之間旅行,並來到芬蘭。自九零年代經歷經濟危機後,芬蘭人轉向在二手市場尋找便宜而實用的物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芬蘭的二手物品文化並沒有衰退,反而更加興盛。芬蘭人意識到,回收再利用對於環保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二手物品展現的多元和獨特,能滿足買家對於個人化的需求。
▲丹麥二手衣店裡試穿羽絨衣的林家佑。/林家佑 提供
▲在丹麥購買二手大衣,店家提供知名連鎖家具店的提袋。/林家佑 提供
隨著網路技術和社群媒體的發展,二手物品交易也變得更加便利和流行,例如芬蘭每年都會舉辦的「清潔日」,讓任何人都可以在街頭或公共空間擺攤出售自己的二手用品。在赫爾辛基的街道上處處可見販賣二手物的店家,亦有不少結合二手物交易與公益事業的團體,將販賣二手物的所得用於慈善與社會福利。
林家佑分享自己在芬蘭恰巧親歷的「出清周」活動。「有時候店鋪會大出清,價格會一天比一天更便宜,周一還是賣5歐元的衣服,到了周五就只剩1歐元,出清周的現場十分混亂,特別是最後一天。」林家佑說,「店裡滿地都是衣架,衣服也沒有被重新擺放,能留到最後一天的衣服往往都是明顯難以出清的『可怕』衣服,比如顏色過分鮮豔的燈芯絨褲,或是花色與剪裁明顯退潮流的襯衫等等。」
▲芬蘭二手衣店的日常景象。/林家佑 提供
比較兩國的二手物交易文化,對於美國而言,二手物交易文化則更多地被視為一種消費選擇和娛樂活動,通過買賣二手物品,不只節省金錢,更能發現有趣或有價值的物品。而芬蘭,則把支持二手物視為永續價值的體現。通過回收再利用,減少浪費和污染、促進永續經營的同時,也能與物品背後的故事、情感作連結,彰顯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品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帶來不同的價值觀,也為各地的二手交易增添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