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子報 > 不只是東南亞商店!用味道與記憶建構台灣的第二「故鄉」——|政大生活圈的東南亞紀實

不只是東南亞商店!用味道與記憶建構台灣的第二「故鄉」——|政大生活圈的東南亞紀實
2023/03/31

文/林天昱  責任編輯/廖采潔

 

大鍋內熱湯滾滾、白霧繚繞。辛詩萍熟練的從中撈出剛燙好的鮮嫩牛肉片,盛進裝滿爽口麵條的碗中,俐落灑下洋蔥、青蔥、越南香菜與九層塔。一人兼顧內外場的她,在大展身手的同時,靈活切換越南文與中文招待同鄉及台灣顧客,歡聲笑語中,各式色香俱全的越式料理送上餐桌。這是台北市一角的風景,也是遍佈台灣大街小巷中,各種「東南亞店」的共同記憶。這些外籍商鋪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的買賣交易場所,更是遠赴他鄉的新住民,找回熟悉故鄉味的地方。

 

辛詩萍以熱湯沖熟牛肉。 /林天昱攝

 

落地生根,東南亞小店在地飄香

 

參照我國內政部的定義,所謂「新住民」,指的是持有居留證,或是有申請居留、定居於我國的外籍人士。翻閱2020年進行的「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數據,會發現來到台灣的新住民工作內容多為服務業,佔整體就職近六成比例;除了服務業外,也有不少新住民選擇前往學校擔任外語教師,或是進入法院、警察局等需要多語協助的公家機構擔任通譯,甚至是進入各縣市的新住民服務中心擔任翻譯。然而,一般民眾不常利用這些業務。若是提及在日常生活中,民眾最常接觸的新住民場域,則多半是在具備異國風情的小吃攤、飲食店,或是雜貨店。

 

這些雜貨店與小吃店的誕生,最開始可能是因為新住民本身的使用需求。對於最早一批來到台灣的新住民而言,取得原鄉口味的食材、調味料與日用品,如魚露、米粉、蝦醬等,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不僅如此,嫁入台灣家族的新住民,也可能遭遇姻親家庭不願意接受異國料理,自己一身廚藝難以施展的窘境。藉由開設雜貨店,或是小吃店,新住民可以進一步將自身的需求轉化為經濟手段,減少個人跨洋採購的繁瑣,或是滿足對家鄉口味的思念。

 

辛詩萍在24年前與丈夫一同移民來台,初來乍到的她在電子廠工作多年,原先只是因為緬懷而做、分享與同事享用的家鄉料理,卻意外獲得同事們的肯定與鼓勵,這也成為他決定開店的契機。離開電子廠後,辛詩萍決定在鄰近政大的木新市場開一間越南小吃店,從開幕誌慶到有口皆碑,越南小店早已賓客如雲,越南顧客與台灣顧客都不在少數,顧客們親切的稱呼她為「阿萍姐」,而這乘載著越南記憶的小吃店,一開就是十五年。

 

提及家鄉味,辛詩萍有一套自己的調味理念。「阿姨想做自己的料理,保留我自己的口味和風格。大家都說阿姨這家店是很道地的越南口味,因為配料都跟越南一模一樣。」切菜、下料、熬湯,阿萍姐川燙牛肉的時間精準的恰到好處,讓牛肉保持香氣的同時又不失柔嫩口感。「做越南菜跟台灣菜不一樣,這些材料都要用進口的,算上運費都不便宜。像是這個香菜,一把就要兩百多塊!」她從身旁的笊籬抓起一把越南香菜,展現自己對風味的執著。

 

「這間店最大的特色是牛、還有海鮮河粉,阿姨煮湯很道地。」阿萍姐攪動著大鍋裡的湯汁,「海鮮湯一定要下蝦醬,搭配其他的菜煮才會好吃;牛肉湯一定要用大骨去熬湯。」話語中除了多年累積的經驗之談,也是滿滿的自信與驕傲。這種對故鄉味的堅持,反倒成了阿萍姐在差異化競爭中的殺手鐧,難以複製的越南風味,讓同鄉與台灣顧客都備受吸引。

 

小吃攤為新住民與在地民眾滿足口腹之慾,帶來嶄新而豐富的異國風味料理;而雜貨店,則更像是補給站,為新住民們的人生馬拉松提供支持與鼓勵。

 

越南小吃攤中的法國麵包。/林天昱攝

 

走過光陰,見證台灣成長的黃金歲月

 

陳老闆的越南商店位在指南路上,坐落木柵市場中,小店裡走道狹窄,兩側櫥櫃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東南亞特色調味料、泡麵、甜點,收銀台後的牆壁上甚至掛著電子產品與金飾等著有緣人選購。然而,陳老闆卻是走過一段段奇妙又驚異的旅程,才有如今恬淡而悠閒的生活。

 

越南商店架上的貨物。/林天昱攝

 

越南商店架上的貨物。/林天昱攝

 

1978年的越南,爆發了嚴重的排華運動。當時距離南北越統一已經過了兩年,許多華人考量後決定逃離共產越南,前往其他東南亞國家,或是更遠的美國。當時的陳老闆正在當地的華僑學校就讀高中一年級,從開學時一個年級有二十班、一班有五十人的盛況,到學期末時只剩七班的窘境,眼見同學與朋友們都離開越南,陳老闆也起心動念決定離去。

 

「當時的偷渡船至少要載兩百人才會啟航,所以我們先被送到一個柬埔寨的小島上等待人數湊齊。」陳老闆說。沒想到同年爆發柬越戰爭,「還沒等到人湊齊,就先被越南軍隊找上門來。我們當時聽到槍聲就往島的山上跑啊躲啊,最後還是被抓回去越南了。」在看守所裡蹲了一晚上,隔天才被偷渡業者保出來。這次失敗,讓陳老闆暫時放棄離開越南的想法。

 

直到1988年,陳老闆才與家人透過海外僑民的移民專案,申請來到台灣。一開始,陳老闆一家落腳在安康社區,陳老闆在電子廠打工。陳老闆的母親看到安康市場有許多攤位,便決定擺起小攤販,由於當時在台的越南人口不多,陳媽媽決定先進口泰國等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產品。隨著台灣的經濟起步,越來越多的外籍移工與外籍新娘來到台灣,這才開始賣起越南進口的產品;後來,陳媽媽甚至開設了貿易公司,來因應日益增大的需求量。

 

越南商店中的陳老闆。/林天昱攝

 

隨著台灣的產業轉型、外移,作業員類型的工作數目與待遇已經無法滿足陳老闆一家的需求,遂回到老家與家人一起擺攤做生意。直到安康社區改建,陳老闆來到木柵市場開店,這一開就是十五年光陰。起先,大多都是木柵本地的越南籍顧客光顧,購買調味料、粽子、糯米糰子等甜點,有時甚至能遇到以前在越南的老朋友、老親戚,更是讓陳老闆備感溫馨。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民眾的轉變,越來越多本地人也開始光顧越南商店,購買泡麵或是辛香料與原材料,挑戰東南亞風格料理,展現出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這些東南亞的小吃店與雜貨店,已經成為台灣風景的一部分。對於遠赴異國的新住民們而言,這些食物的記憶與人際交流,是連繫自己生活與故鄉的重要樞紐。能夠在這座島上建起一座另類的「家」,並進一步成為重要的情感充電站、獲取資源與交流資訊的管道,在新住民間的交流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