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天昱 責任編輯/廖采潔
「文化」是社會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成分,總是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從人們的集體習慣所匯聚而成,又反過來,進一步形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綜觀世界各地不同國家民族的食、衣、住、行、育、樂,處處能看見不同地域的文化為其帶來的獨特與不凡。在這之中,不同國家民族的穿衣哲學,不只是單純針對當地氣候的應變措施,更進一步延伸出對於何謂「美」的詮釋與理解。如何應對風格各異的穿搭文化,也成了遠赴海外留學者避不開的挑戰。
當乾淨整齊成了義務 鄭詩遠在日式穿搭中感受到克己的生活哲學
「在日本,把自己打扮好看是對其他人的尊重。」就讀政治大學日研所,曾兩度遠赴日本學習的鄭詩遠認為,日本人對於外在形象的重視,不單只是對自我的要求,更是為團體和諧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剛來日本的那幾周,鄭詩遠維持著在臺灣的穿著原則:機能與舒適度優先,時不時也會穿著高中班服、螢光球鞋去附近店家買東西。自由自在生活的她,直到自己心愛的粉色背包被同學以委婉的態度認為「太過顯眼」,還有在難以忍受的大熱天看見同學「盛裝出行」時,體悟到穿著打扮對於日本社會所代表的意涵。
▲揹著心愛的粉色後背包,在日本街頭漫步雪中。/鄭詩遠 提供
「日本跟台灣的穿搭風格真的大不相同。」鄭詩遠就其在日本生活的經驗,認為「日系風格」相對台灣審美更加精緻,也更重視自己的服裝搭配。與日本友人聊天時,對方曾打趣道:「看一眼就能知道誰是來日本玩的觀光客。」如果那群遊客身著螢光色衝鋒衣跟羽絨外套,「十有八九是台灣人。」鄭詩遠在日本學習時的老師也認為,自從戴上口罩後,想要準確認出當地學生是難上加難,卻可以透過迥異的穿著風格來辨認海外的不同學生。
重視穿著外表,強調素雅的「日系穿搭」不僅是個人對審美的選擇,更展現出積極融入群體、拒絕張揚突出的生活態度。「原本穿自己從台灣帶的衣服搭電車時,總是會有其他乘客多看你兩眼,但是換成當地的服裝後就不曾遇到了。」鄭詩遠說。這種對「異類」展露出的詫異與注目,推動著群體往不易犯錯、保守而精緻的著裝風格前進。追求穩定與妥當的性格體現到服裝上,成為「日系穿搭」素雅而耐看的要素:盡力避開大花紋與圖騰元素,甚至連條紋與格紋都不多見。
女性服裝以洋裝與裙子最為常見,多以大地色系等低飽和度色彩為主,短褲有些不妥,穿著小可愛背心出門更是想都別想;而男性服裝則多是萬年不敗的黑白灰搭配,「逛服飾店的時候,從櫥窗一眼望去,全部風格都很接近。」鄭詩遠說。但這種標準並非硬性規定,而是隨著場域有所不同,兩次不同學校的交換經驗,讓鄭詩遠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學園氛圍。「第一次交換的時候學校在秋田,除了位置比較鄉下外,學校本身採取美式教育風格,走在校園路上就能看到大家穿著帽T與大學紀念T。」鄭詩遠說,「但是第二次交換的地點在東京都旁的琦玉,所有同學都非常重視穿搭,女同學來學校非化妝不可,時不時還能看到十分精緻的髮型。」
▲在日本,洋裝搭配長裙是穩妥且常見的穿搭風格。/ 鄭詩遠 提供
▲在日本,洋裝搭配長裙是穩妥且常見的穿搭風格。/ 鄭詩遠 提供
然而,日本友人來台生活後的前後反差讓鄭詩遠詫異不已。「她帶著以前在沖繩買的花襯衫來台灣,而且幾乎天天穿,因為在日本沒有機會穿。」鄭詩遠說,「一段時間後,她甚至穿著夾腳拖就出門了,原先在日本精心打理的髮型也變得不太在意。」在台灣儼然「大解放」的日本友人,回到日本後卻又變回那熟悉的簡約穿搭,彷彿一切沒發生過,不禁讓人感嘆人對於服儀的適應力之強。
「在日本的時候,感覺好好打扮自己其實是一件挺不錯的事情。」鄭詩遠回憶,將自己打理的乾淨整潔,不只是迫於社會與同儕的異樣眼光與壓力,更是一種對自我的負責。「看著自己以最好的樣子在景點前留影,或是純粹在路上散步,都能讓自己感受到不一樣的儀式感,也顯得更有自信、儀表堂堂。」儘管如此,在最冷的那段日子,鄭詩遠仍舊不忘初心,從日本知名連鎖服裝店裡選了件粉色的羽絨衣。即使被同學吐槽「那不是日本人會買的顏色,要低調的話還是不要穿比較好。」鄭詩遠仍舊開開心心的結帳,畢竟「喜歡的東西就是喜歡嘛。」
漫步馬德里街頭 李宗陽從穿著打扮看見自我風格的舞台展演
畢業於政治大學資管系的李宗陽,在大四時把握機會來到遠在一萬公里外的馬德里。「西班牙是個美食很多的地方,從各類Tapas(下酒菜、開胃小菜)到燉煮馬鈴薯、豬肉都有,有些調味甚至跟台灣的很像。」李宗陽說,「比起其他歐洲國家大多是排餐或義大利麵,西班牙當地甚至有滷肉與滷豬耳朵料理,味道真的很像台灣的肉臊飯。」除了當地美食與台灣味神似的驚喜外,穿著打扮也是生活中逃不開的課題。
「我覺得穿衣的重點主要就是乾淨整齊,然後根據天候有沒有下雨、氣溫冷暖來判斷穿什麼衣服。」李宗陽分享自己重視簡約、機能的穿著哲學。抱持著如此想法的他在馬德里街上不是異類,氣候溫暖時,當地男性的主流服裝仍舊是熟悉的T恤配短褲,寒冷時則會穿上風衣與長褲禦寒;抵達馬德里已經是寒冬時節的李宗陽從善如流,在西班牙知名連鎖服裝店裡挑了件喜歡的風衣,完美融入馬德里的街景。
▲穿著風衣在歐洲旅行。/ 李宗陽 提供
縱然在男性穿著打扮上沒有發覺明顯差異,李宗陽注意到細節上的不同。「我覺得他們更願意展現自己,會更願意展現自己的外在特徵。」李宗陽分享,「比如說穿鼻環、耳環的比例更多,同性戀人士也更願意透過穿著打扮展露出自己的特質,比如塗指甲油等等,有時甚至會直接在身上掛彩虹旗。」
此外,李宗陽比較了自己曾去過的捷克等東歐國家後,認為相較於嚴肅、冷淡的東歐,西班牙與義大利等南歐人顯得熱情許多。為了享受陽光,不分男女也都更傾向穿上皮膚露出度高的服裝。除了較為熱情的服裝風格外,李宗陽也發現在台灣相當普遍的拖鞋,在歐洲街上並不常見,甚至連與他同住的兩位室友在家中也不穿拖鞋。
「我覺得對於他們而言,服裝是一種自我個性的彰顯,因此不太會在意你的穿著打扮。」李宗陽談到服裝風格時有感而發,甚至覺得自己的穿著打扮與當地人相比略顯單調。「服裝作為一種展現自己的方式,也時常能看到有人每天的衣著風格丕變。」興趣愛好作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也很自然地融入在當地人穿搭之中。「當地人對足球十分狂熱,走在街上時常能看到路人穿著短袖T恤、運動短褲與長統襪的足球運動風格搭配。」
這種將服飾作為個人價值體現的穿著風格,進一步提供肥沃的土壤,讓快時尚產業成長茁壯。「當地追求快時尚的風氣非常明顯。」李宗陽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當你走到服裝店家附近的時候,能看到路人手上拿著好幾個購物袋,裡面裝滿衣服,消費力十分驚人。」
這種自由主義、自我展演的風格,看在相比較保守的人士眼中,或許是一種「不在乎他人看法」,任性自我的態度。「當時去瓦倫西亞海邊沙灘玩的時候,就能直接看到不少人光著身子走來走去,我重複檢查了數次才確定那裏不是天體沙灘。」回想起當時受到的文化衝擊,李宗陽仍舊感到十分有趣,這種在台灣難以想像的風景,卻是另一個國家的日常。「他們很喜歡曬太陽,但是又不想因為泳衣曬出曬痕,索性就全身脫光走來走去,非常的自然。除了沙灘外,在更衣室看到裸體大叔也是常有的事。」
積極展現自我的生活氛圍,讓西班牙人更能以開放的態度來看待不同族群的生活態度。「在當地生活的時候常常看到同志遊行,半年內就遇過兩次。」李宗陽說,「而且各地都有,不論是馬德里或是瓦倫西亞都遇過。」除了同性戀等少數族群,當地的次文化也十分活躍積極。「像是中文刺青,對他們似乎有種『迷』一樣的吸引力,時不時就能看到有人選個漢字刺在身上,比如忠、孝、仁、愛等等。」除了文字乘載的意義外,字體的美感也是漢字的魅力。因此,下次若是在他人身上看到漢字刺青或許不用感到詫異,因為那不過是萬千種彰顯自我特質的方法之一。
▲歐洲的友人積極展現自我性別認同,隨身帶著彩虹旗。/ 李宗陽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