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希恩 責任編輯/張愷丰 封面攝影/Anastasiia Krutota
茶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存在,從飲料店中的手搖杯、便利商店的寶特瓶,到長者家中泡茶聊天的茶杯,處處可見其蹤影。不只是出現的場所多元,茶在不同年齡層之間也廣為流傳。在政大就有一群喜愛茶藝的學生,不但對泡茶品茗有興趣,也希望讓更多人深入了解茶藝。
政大茶藝社(以下簡稱茶藝社)的社課進行方式主要是先講課後實作。前一小時由台灣益友會的何碧雲老師講解與茶相關的知識;後一小時則讓社員輪流擔任司茶人(註1),讓每個人都有親手司茶的機會。特別的是,講解司茶過程時,常常可以聽到幹部用英文解說相關字詞,這是因為茶藝社的社員中,有近一半的學生來自國外。雖然他們對中文尚不熟悉,但基於對台灣文化的好奇,促使他們加入茶藝社,學習茶葉知識並體驗司茶的樂趣。
外國學生認識台灣文化 茶藝成最佳連結
「因為想知道日本跟台灣茶的不同,所以就加入了茶藝社。」目前就讀中國語文學系的門岡里奈(Kadooka Lina)表示,儘管來自茶道盛行的日本,她還是抱持著好奇的心來到茶藝社探索,同樣就讀中文系的植竹乃愛(Uetake Noa)則在一旁補充,有別於多數台灣人直接以杯就口喝茶,日本人在喝茶前會將茶杯順時針轉兩次再拿起來喝,避免從正面有圖案的地方喝茶,這是因為正面圖案是拿來欣賞不是拿來就口的,喝完後會再往逆時針方向轉兩次讓其回到原點。
問及社團如何觸及外國學生,就讀哲學研究所二年級的副社長廖羽恩談到,最重要的是主動開口。在社團聯展時,許多外籍生都對茶藝社表現出高度的興趣,如果此時有人向他們進行介紹,他們大多樂意聆聽並嘗試理解,也有極高的意願參與社課活動。而加入社團後才是挑戰的開始,因為老師的授課語言皆為中文,在語言的屏障下,上學期有許多外國學生因此離開。這學期幹部們嘗試減少課堂簡報的文字,並會在老師講到一個段落時,大致翻譯課程內容。至於司茶的過程,則相當考驗幹部的外語能力。在司茶前,幹部會先以中文解說,再以英文簡略地解釋,幫助外籍社員理解。但這樣充滿挑戰性的工作,也在無形中帶給幹部壓力。如何讓外籍生積極參與,又不會加重幹部的負荷,是社團當前需要面對的課題。
有趣的是,擔任社長、斯語三的張熙媛提到,外國學生在司茶時較為踴躍發言,他們大多分享自己過往的泡茶經驗,並以此連結到與台灣相關的問題,進一步了解台灣的文化。廖羽恩則表示,外國學生常常會在社團中找到來自不同國家志同道合的朋友,司茶時一起聊天,文化、手相、茶藝的根源都可以是他們談論的話題,如此多元的社員組成豐富了社內的文化交流。
積極向外拓展 合作推廣茶藝
除了社內的溝通互動外,社團也積極與外界交流,從上學期開始,社團幹部便努力經營臉書粉絲專頁,讓校內外的其他團體看見茶藝社,進而與之合作,如:學期初在法輪功社的迎新司茶,在法輪功社社員修煉時供茶,讓他們能專心修煉。下學期他們也將與台大茶藝社舉辦聯合茶會,透過茶藝的交流讓社員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茶友,後續也預計舉行小型茶會,加強社員間的連結。種種的合作都顯現茶藝社幹部經營社團的用心。
張熙媛認為,當今只要一提到茶,大部分的台灣年輕人都只會想到手搖飲。然而一杯茶的產製,從種植、採收、製作到販售,都須經過茶農與製茶者的用心把關,所以她希望透過多元活動的舉辦,讓大家對茶有更全面的認識,也期盼可以讓茶與社員們的生活有所連結,不再只是生活中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政大茶藝社社課後半段由幹部示範司茶 圖 / 林希恩攝
註1:司茶人是在茶會中泡茶招待其他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