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子報 > 走入歐洲酒吧 尋找留存在酒精中的文化印記|酒是故鄉甜?政大師生的跨國派對文化田野之旅

走入歐洲酒吧 尋找留存在酒精中的文化印記|酒是故鄉甜?政大師生的跨國派對文化田野之旅
2022/11/01

文/林天昱   責任編輯/廖采潔

堆滿房間角落的啤酒箱、玲瑯滿目的啤酒瓶蓋收藏、裝設在宿舍裏的啤酒機,甚至還能見到成天醉意朦朧的同學,這些在台灣不常見的風景,卻是世界彼端的日常生活。

翻閱歐陸國家法規,會發現儘管合法購置與飲用酒精的年齡限制大多落在18歲,仍舊有部分國家將年齡限制放寬至16歲或是以下;其中也有如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家透過酒精濃度與不同酒類來決定最低飲酒限制的例子;在德國,有父母或監護人陪同的14歲青少年便能飲用啤酒、葡萄酒與蘋果酒等低酒精濃度酒類。在德國研究多年,著述多本歐洲飲食文化書籍的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惠民認為,這些對於低度酒精酒類的高度包容,是建立在中古世紀潔淨水資源稀缺的結果。

「好酒貪杯」現象的背後,是缺少可直飲的天然水源

「在古歐洲,直接飲用生水是危險的。」周惠民指出,將酒精作為飲用水的替代品早已行之有年。從古埃及文明開始,人類就有使用醣類發酵製作酒精飲料的行為。「古埃及用麵包浸水釀酒。後來的羅馬則是利用水果製作成最高濃度十四度的酒,飲用時會兌三到四倍的水,是為了安全的考量。」

隨著羅馬在五世紀的崩潰,用穀物釀酒的日耳曼人南下,繼承了羅馬人的釀酒與玻璃工藝後,形成了紅酒與麥製酒並立的局面。紅酒在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較為便宜的麥製酒則成了廣大民眾的日常飲品,甚至被當作「液態的麵包」;為了應對廣大的啤酒、麥製酒需求與隨之而來的稅收問題,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巴伐利亞公國頒布啤酒純釀法案,嚴格限制了啤酒的製作原料為大麥、啤酒花和水。這部法案一路保存到了現代德國,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法國、比利時等外地啤酒都無法進入德國市場。

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社會背景,總有一間酒吧適合你

從過去到現在,飲酒都鑲嵌在歐洲文化之中,貴族享受葡萄紅酒的單寧口感,而平民則以平價的低酒精麥製酒強身健體,不只飲用者地位不同,所要負擔的稅賦也大相逕庭,並進一步延伸到販酒執照問題,不同酒種對應著不同的販賣執照,將歐洲的飲酒市場與社群進一步細化、分離,這些政策與法規加以形塑了歐洲人的飲酒習慣。

社群大量飲酒的需求,推動酒精、酒吧的供應。除去大型慶典,如歐洲各地的聖誕市集、新酒節與著名的Oktoberfest(慕尼黑啤酒節)外,最常見的公眾飲酒場所便是酒吧。從中世紀開始,從英國到歐陸無一例外誕生了形形色色不同的酒吧,這些酒吧絕不只是提供酒精的場所。周惠民認為,對於活動空間狹小、氣候較寒冷的歐洲而言,酒吧進一步為當地人提供社交場所,一個可以愜意飲酒、談天說地的溫暖小窩。「去愛爾蘭的時候也拜訪過一些酒吧,在酒吧裡就是甚麼都能談、甚麼都能聊。」周惠民說,「有趣的是家人不會去同一間酒吧,為的就是避免互相侵犯交友圈。」

 

▲ 公開大型酒精慶典Oktoberfest慕尼黑啤酒節。/ 攝影師Brett Sayles提供,來自PEXELS圖庫

 

不同地區的飲酒社群也會分享不同的飲酒模式。「在德國是各付各的,但在愛爾蘭往往都是一個人負責一個Round(回合,指所有人皆飲過一杯酒),彼此會互相請客。」周惠民說,「喝起來有些辛苦,往往是來了多少人來就得喝幾個Round。也看過有人貪小便宜逃單,這種人很快就會被趕出酒圈。」

酒吧林立的現象進一步分化、類型化酒吧的使用者形象。周惠民以自身的經驗指出,歐洲的大學城內往往有數量豐富、分布密集的酒吧或酒吧,而且分工十分明確。除了為特定性傾向群體提供服務的酒吧外,甚至還有「法律系」酒吧、「歷史系」酒吧等專供不同系所大學生的酒吧。

周惠民指出,由於歐洲大學不一定有「班代」作為聯絡教授與學生之間的橋樑,很多系所的資訊與學習上的交流只能透過學生間水平傳播,酒吧便扮演了學校領域的延伸,為學生提供結交好友、互通有無的場域。有些時候,教授也會跟學生約在酒吧上課。有學生酒吧,當然也有提供高消費力族群的高級酒吧,酒單價格不一的同時,飲酒人士的組成也大相逕庭。

比較歐亞大陸另一端的中華文化圈,也能看到酒店文化與階級之間的關聯性。「在中國歷史中,能看到腳夫圍著大缸酒、大酒爐飲酒;而經濟實力較好的中上階層就會進酒店喝酒。」除了酒店文化,周惠民認為香港茶樓與台灣的咖啡館也扮演著與歐洲酒吧相似的角色。

 

▲酒吧扮演了重要的聚會功能。/ 攝影師Pressmaster提供,來自PEXELS圖庫

 

跨越國族的交流 從「請你一杯」開始

「在國外留學的時候,『請你一杯啤酒』是一個很好進展情誼的方式。」周惠民鼓勵同學出國時放開心胸去交流,而且在歐洲請客普遍不會被拒絕。「利用好酒吧的功能,不只可以練習外文會話,還能學到很多東西。」

一杯酒,一段珍貴的跨國情誼,就能夠構成美好的生命記憶。「某次我在德國的指導教授來台拜訪,我和他一起去成功大學。」周惠民說,「我們與一群留德的教授圍著一張桌子用德文聊天,那個情景彷彿回到德國的酒吧一樣。」

在歐陸留學、旅行的經歷,讓周惠民累積了豐富而有趣的見聞。不論是西班牙啤酒館裡免費供應的烤海鮮小菜、英國餐酒館中鄰近午夜12點的Last order(最後一 單),或是與朋友意外誤闖女同志酒吧遭人白眼的經歷仍舊歷歷在目。雖然因為政治環境與疫情的緣故,導致近年來的歐洲酒吧遭遇營運上的挑戰,卻不曾掩蓋酒吧文化在歐洲象徵的重要性。

▲ 在氣候寒冷的冬天,酒吧是一個常見的社交場所。

/ 攝影師Twelve  Visualz提供,來自PEXELS圖庫。